上海,去留之间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05-09-09 浏览
 旧时的上海,是梦想家的乐园,冒险者的天堂;今日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国际化的时尚都市。一直以来,上海都以自身的优势、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很多人怀着憧憬与梦想而来,在此安家立业、功成名就;然而也有不少人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后,带着失落与遗憾而去。

    上海,是你的安身立命之地吗?在此你能快乐地生活吗?对于正在考虑自己是否要离开或来上海的人,此文或许对你会有所帮助。

    我是不是该安静地离开?

    白莉是我一个朋友的老乡,三年前在朋友家见过她一面。对她印象深刻,20出头,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活力与自信。那时的她,在湖南的一个县城初中教英语,听朋友说,在学校里是个风云人物。

    三年后,在办公室里我再次见到了白莉。这次她是经朋友介绍,来做咨询的。第一眼看见她的时候,愣了一下,与印象中的白莉相差太远了,容貌没变,可是没有了当年的神采飞扬。

    白莉说,从小到大自己一直都很出色。当年因为家里经济状况才考中专,中考成绩是县里前五名。毕业后分配到小学教书,因工作突出,破例调到初中。虽然在当地一切都好,可她始终不甘心一辈子待在小县城。于是,两年前,不顾中学的强烈挽留,毅然来到上海。

    然而,上海没有给她足够的机会,却给了她一系列的挫折与打击。首先找工作就找了两个多月,最后在一家规模不大的民营公司做秘书。这与她的期望是有差距的。本来她以为凭借自己的外语专长,进一家外企当秘书不成问题。可是在上海英语好、学历高的人很多,而且她是外地户口。

    工作了一年多,不甘心低工资,看到几个朋友做销售,赚钱不少,于是跳槽做销售。可是,她并不适合做销售,最终又找了一家民营公司做秘书。

    现在她的工资2000多,除去房租及日常开支,到手的还不如她在县城当老师的收入;远离父母,自己要独立面对一切事情;感觉自己一直在飘,始终没有踏实的感觉;这两年的经历严重打击了她的自信,现在她总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她的变化没有逃过父母的眼睛,父母一直对她说,如果上海干得不开心就回家;一直保持联系的中学校长也欢迎她回校;家乡还有个印象不错的青梅竹马的追求者。

    现在她正在考虑是否要离开上海。可真的要回去,她又觉得自己很没面子,别人肯定会说她是在上海混得不好才回来的。而且,可能意味着她要一辈子呆在小县城。

    给离开一个理由

    我让白莉描述一下十年以后她想要的生活。她说工作上希望有自己独立的事业,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且有成就感;生活中希望有个美满的家庭;同时能有两年前那种对未来有信心,对工作生活有激情的状态。

    在上海,还是在家乡更容易实现她十年后的期望呢?

    不妨通过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做个简单的分析。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白莉对期望的描述中至少包括了前面四个层次,乃至第五个层次的需要。可生活在上海的这两年,她一直疲于奔命,不踏实地飘着,为了生存而活,只是满足了第一个层次生理需要。在家乡,她的工作稳定,对未来充满信心;有家人与青梅竹马的朋友,有归属感;在学校她工作出色,颇受重视,可以满足她的自尊与部分自我实现的需要。

    所以,对她来说,离开不是件坏事。

    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

    如果你适应节奏快、压力大、忙碌但充实的生活,能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好了多吃几年苦的准备,并且对未来充满信心,大城市是个不错的选择,在工作上它会给你提供发展的无限可能与机会,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更新、更多元化的观念、时尚、生活与休闲方式等。

    可类似白莉这样的状况,或许回到家乡是个更好的选择。很多在大城市生活得不好的人,碍于所谓的“面子”在异乡挣扎。其实离开大城市,并不意味着就是失败者。不同个体的人生目标、喜欢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个人优势、机遇等方面千差万别,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土壤才是更重要的。

    而且,无论我们想功成名就、名利双收或者其它的一切,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让自己有幸福的感觉。幸福感与城市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近几年,国内很多机构都对中国一些大中小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做过调研比较分析,发现很多大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不如中小城市。

    所以,当考虑去留的问题时,不要过多的顾及别人的眼光,应该深入的地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与内心的真实感受:我的长远人生目标是什么?现在的状态有利于实现目标吗?我开心吗?我幸福吗?

    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