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BA到职业经理人究竟有多远
“MBA以错误的理由用错误的方法教给错误的人”;“MBA毕业生应该在自己的脑门烙上骷髅标记,并写上‘我不适合做经理人’”。这是最近亨利·明茨伯格教授的《要经理,不要MBA》书中的话。他宣称:要彻底改革传统的MBA教育。一时间,《要经理,不要MBA》赚足了大家的眼球。
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内一些商学院相关负责人,他们认为,不管明茨伯格教授是不是想用这个书名抢大家眼球,他的观点至少可以对国内的MBA教育提供3点启示。
提高经验门槛
明茨伯格:企业不应该雇佣MBA毕业生,因为你不能在课堂上创造一个经理人出来。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张新民教授认为,企业认同的是有经验、有知识、有管理能力的MBA。这就要求有更科学的录取方式,设计出能测评管理潜能的题。北大国际MBA院长助理张黎老师说,从多年与企业接触得到的反馈看来,一些企业和MBA的相互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对于商学院来说,学员和企业都满意才是追求的目标。
“MBA教育只是锦上添花。”中欧国际商学院MBA招生主任严俊说,“仅靠课堂的确教不出经理人。因为管理不能教给没有管理经验的人,而大多数商学院在制定入学选拔标准时往往重成绩轻经历,国外的一些商学院亦如此。企业不用MBA,关键是说企业不用没有管理经验的人,MBA教育不能把没有经验的人转变成有经验,这样的人不一定适合去企业里面做管理。商学院提高学生管理经验的门槛,也要求那些想读MBA的人,先具备足够的管理经验。”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MBA教育中心主任钱小军认为,MBA教育的对象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这样的教育才有针对性。MBA在遴选时要求至少有3年以上管理经验。而现有的选拔方式使一些学生毕业后的三年轻视经验的积累,着重在入学考试的复习上。现在呼吁的是一种更有为效的录取方式和测评工具。
更重视实践
明茨伯格:案例写出来以后就过期了。
钱老师说,“对明茨伯格‘案例写出来以后就过期了’的观点并不赞同。事实上,重视实践不等于轻视前人的经验。”
张新民教授介绍,MBA是个舶来品,所以教育体系和知识多从是国外借鉴。在我们追捧国外知名商学院时,已经有人指出它们的弊端。实际上,美国一些教材脱离美国实际,更脱离中国实际。
张院长对此的建议是,先甄别再吸收。作为老师,要多与企业接触,挖掘管理案例,提升理论创新能力,并将经典的土、洋案例同时教给学生。
众位老师一致认为,现在商学院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机会和能力。例如,通常都会利用暑期到企业实习;在学习过程中与企业共同做一些项目;请企业一线管理者现身说法。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把以前的经验、课堂的知识融合到新的实践里去。
避免功利色彩
明茨伯格:MBA教育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宣扬一套错误的价值观。许多人仍然相信,如果你想绕过公司等级,一步跳到管理层,去读MBA正是再好不过的捷径。
“读MBA的人要避免功利思想”,严俊说,不能指望通过读MBA达到脱胎换骨的改变。而且我们发现,在国内,一个学校有四五个MBA项目这并不稀奇,这样功利主义色彩太强。这么多项目怎样保证质量?如果一个学院开了四个以上的MBA项目,我建议报考的人可以先不考虑。”严老师认为,学校适当收缩一些项目、报考的人多方衡量利弊是避免功利主义的对策。
张黎说,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合格经理人,MBA教育对于其素质“修炼”是有帮助的。它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培训,其作用要五到十年才能显现。
近年内很多人看着MBA“大起大落”,从曾经“创造英雄的神话”到如今的“倍受冷遇”,其实是走到了两个极端,现在是回归到了其价值本原。媒体、社会、企业应该给MBA的是客观评价和平和心态。
上一条:
90%白领不会对老板“不”
下一条:
上海白领择业新选择:私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