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六千元,为何招不到高技能人才?
在上海,最近频频可以看到"高水平锅炉检修工年薪超10万"、"月薪6000元难招高级技工"这样的消息。
在大学毕业生普遍处于"低薪求职"的社会背景下,技术工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高薪难觅",告诉我们什么?
"薪"情攀升,技术工人依然难找
锅炉检修工、电机检修工,就是这些在不少人眼里"不咋样"的"蓝领活",其中一些高水平工人的年薪居然超过了10万元。
现在很多"蓝领活"的年薪已超过10万元。
在上海市劳动保障部门近日发布的工资指导价位中,最令人"弹眼落睛"的(沪语,意为吃惊),莫过于中高级技能人才工资水平的全线攀升。
对今年一季度工资水平的统计显示,具有技师等级的锅炉检修工,收入高的超过了10万元;电机检修工、变电检修工中的高位数突破10万元,中等水平约为八、九万元。在港航领域,高技能人才也收入颇丰,技师级的桥吊司机高位数突破12万,轮胎吊司机中级工的高位数也超过10万元。
做技术活儿的"薪"情似乎很不错。然而,就在上海发布工资指导价位的同时,一季度"冷门"岗位信息显示,数控机床工、汽车装调工等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一些用人单位开出6000元月薪,仍然招不到足够的数控机床工。这不论是与高涨的求职热潮,还是和技术人才不断走高的"薪"情,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数控机床工,是国内紧缺的高级技术人才的代表性工种,由于需要具备机床操作、电脑编程、几何分析等多方面的专长,今年一季度,上海用人单位需要数控机床工近4000人,提供的月薪平均达6000元,但全市总共只有约1000人前去应聘。
统计表明,高技术复合型人才由于其稀缺性而成为倍受企业追捧的人群。在今年一季度,上海以数控机床工为代表的机械加工类技术人员,用人单位的需求量达到9200人,但求职人数仅5300人,供给严重失衡;汽车装调工、汽车机电工等汽车生产类技术人员,需求量达7400人,应聘者仅4300人,平均每名求职者有1.7个工作机会。
在上海一季度的"冷门"岗位排名中,机械加工、汽车生产一跃超过了餐饮服务、美容美发、物业管理服务,占据第一、第二的位置,而后三者随着上海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已连续多年保持巨大的岗位需求量。
九千港元,深圳技工试用期月薪破记录
在"本科生月酬1500元"等新闻频频见诸媒体的时候,技校生尤其是紧缺专业的技校生,却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今年4月份,深圳高级技工学校物流专业应届毕业生马泽堂被一家港资物流企业相中,试用期月薪达9000港元,这一数字刷新了深圳技工"试用期薪水"的纪录。
高技能人才短缺
九千港元,掀开的只是"尴尬一角"。在国内许多城市,都有一道相似的风景:职场冷热不均,一边是大学生自降"薪"愿、苦苦求职,另一边却是高技能人才无处可寻的尴尬。
就是在深圳,劳动部门新近统计显示,深圳劳动力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为每年10.5万人,但具备技能等级的求职者仅有5.3万人,缺口达5.2万人,其中,中级以上技术人才缺口为3.7万人。不少高科技企业反映不缺资金、项目和科研人员,唯独缺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在四川,省总工会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的企业在岗技术工人中,高技能工人所占比例很低,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比例,分别为0.71%、4.6%和21.83%。在所有技能工人队伍中,从事高新技术工作的工人比例为16.7%。
很多大学生宁做低薪文职不做"高薪蓝领"
在黑龙江,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由于缺乏熟练的铸造技能人才,出现了产品有订单、生产缺技工的尴尬局面;在安徽,有媒体报道说,合肥的两场大型民企招聘会上,几家企业把大学本科生的简历扔在一边,而为几个中专学历的技术工人却"抢破了头";在青岛,一家塑料制品公司更抛出年薪16万元的"天价",急招一名高级模具工。
在哈尔滨、南京等一些城市,"技工身价直逼博士"也已经不是新闻。南京市每年高级技工的需求量在10万人以上,而实际培养能力只有1万多人。目前在南京50多万职业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仅占7%,技师占1%,高级技师只有99人,且大多已经退居二线或退休在家。
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字表明,目前在我国2.7亿城镇从业人员中,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具有相当水平的技能劳动者只有8720万人,只占从业人员的33%。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在内的高技能人才只有1860万人,只占技能劳动者的21%。其中,高级技师和技师分别只有60万人和300万人。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曾就技工短缺情况对广东、福建和浙江省进行了实地调研,并结合全国40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的问卷调查,以及113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进行分析,调查显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
技工"摇篮",12年"缩"至十分之一
在上海,作为技术工人"摇篮"的技校,近年来呈大幅萎缩的态势。记者了解到,上海今年仍进行招生的技术学校,已经从12年前的330所,骤减到32所,只剩下原来的十分之一。
现代产业呼唤新型工人
近年来,国内技术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严重匮乏,成为国家发展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并不乐观的情况是,在包括上海在内的不少城市,作为孵育技工"摇篮"的技术学校,却普遍陷入了逐年萎缩的困境:1994年,上海的技校总量为330所,但在此后10年间迅速"缩水"到43所;在老工业基地沈阳,1996年到2002年,全市技校数量从140多所锐减到只剩20多所。技校这一技工培育源头的"断流",是导致这些城市中的技术工人成为稀缺品的一个直接原因。
据了解,上海这些停办的技校,大多是企业自己建立的学校。建国以来,不少企业纷纷办设技校,从初中毕业生中招人,培养自己企业需要的技工。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国企改革的推进,一些生源不足的技校被企业视为"包袱"而关门,另有一些企业的技校也被"剥离"而关闭或移转,因投入不足、生源不足而举步维艰。
由于招生总量不足,技工"摇篮"正不断萎缩。由教育部职业技术研究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到2005年,由于高校的扩招,职业教育的比例从原来的58%下滑到38%。另有数据显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由1998年的1431万人,减少为2001年的1164万人。仅在2002年,全国各地就停办了大约600所技校。
我国现有的技工存量也有断档之忧:年龄结构偏高,多在40岁以上,"本科硕士成堆,钳工技工难求"的态势越来越显著。一方面是技工"青黄不接",另一方面是企业"饿得慌",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企业重聘已离退老技工的现象。
可喜的就业率背后,技校为何生存堪忧?
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今年建校55周年,是国内成立最早的技校。副校长李春明对记者说,这所技校每年的毕业生,工资待遇已经接近大专、本科生,起薪点平均在每月1300元左右。今年毕业的近500名学生,就业率为100%,其中自己找到工作的学生占11.1%;稳定率(即第一份工作时间在二年以上)占82%。
蓝领人才招聘会现场,蓝领人才供不应求
有数据显示,近年来,上海技校的平均就业率始终在90%以上。放眼全国各地,技校的就业形势也大多好得惊人。然而,与此相对的是,目前国内技校的生存状况却普遍堪忧。
"在很多人眼里,技校一词,意味着低人一等。"李春明说,目前技校发展中一个很大的困扰,在于社会上依然普遍存在轻视技术工人的观念。
他举例说,不少家长把技校当作"托儿所",有的初中毕业班的班主任对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说:"你们不必下功夫念,也别在外面游手好闲,我看你们就去念个技校吧。""没有去处,就上技校来了。"
李春明认为,当前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体制,也存在对技校"低看一眼"的观念。目前,有很多初中学校在考虑学习成绩不合格的毕业生的出路时,第一个念头就是"送技校","长一岁,升一级,管他合不合格"。更有甚者,即便学生在品行方面曾发生严重问题的,或在中学阶段有违法记录的,有的学校也对技校隐瞒相关记录,这给技校的教育工作带来诸多的麻烦。"九年制义务教育是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没有抓好,想要让技校仅仅通过三年的教育来完成改造,几乎是不可能的。"他表示,轻视的观念在客观上促成了"技校生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
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当前制约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因素
他还表示,一些企业的用人观念也有偏差,不是实事求是地根据企业需求招用人才,明明需要一个技术工人,却非要考些数理化基础知识,对技术工人本身应具备的技能不在乎、不看重。
在一副副"有色眼镜"的逼视下,"白领情结"最终占了上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失去了拿起焊枪、电钻的勇气,宁愿去念早已饱和的"体面"专业。四川省总工会不久前进行的一份抽样调查显示,46.42%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当工人",表示"愿意"的只占48.28%。
问题不仅仅是"轻视技工"的观念。有观点认为,国内高技能人才的短缺,也反映出高等教育体制的尴尬。
李春明认为,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学门槛的降低使得技校遭冷遇,而由于设置技能型专业需要设备、师资,投入较大,一些技校逐渐转移了兴趣,设置热门专业去一味迎合,渐渐脱离了市场的需求。
福建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副处长陈启文也表示,职业教育之所以遭遇窘境,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初中毕业生的不断减少和高校的不断扩招,普通学校正在争抢职校生源,同时,职业教育的成本比普通教育高,而回报又相对较低。
这造成的结果是过剩的工种越办越火。在专业设置上,不少技工学校"什么专业工种能招到生源,我就设什么专业",以能挣到钱为目的,至于市场是否需要则很少考虑。有媒体报道说,在一些地方,10个财会人员才有一个岗位,9个司机才有一个岗位,可是"司机班"、"财会班"招生人数却越来越多,专业规模也越来越大,而紧缺的中级以上的车工、铣工、钣金工等却没有多少专业班,即使开了这样的班,生源也有限。
有专家指出,以扩招形式迅速发展起来的大学教育,并没有根据社会的需求、市场的需要进行合理的结构调整,扩招热虽圆了不少人的大学梦,却造成同专业、同层次人才的激烈竞争,加剧了人才市场上"一边大学生过剩,一边技术人员短缺"的现象。因此,破解技工学校困局的根本出路,就是要推进职业教育市场化,把技能人才资源按市场机制原则进行配置。
上一条:
没有了
下一条:
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