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小时工作制渐行渐远是喜是悲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05-05-20 浏览

尽管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十小时以上,但五一长假期间,南京一家事业单位的小李还是选择了加班,理由加班费是平时的三倍。

  和小李作出同样选择的人还有很多。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变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许多人的工作已经不再受8小时工作制的统一"制约",因行业的不同、竞争压力的加剧,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也日益模糊。19世纪末世界各国工人举行罢工得来的8小时工作制,正与我们渐行渐远。

  这是劳动者的悲哀,还是社会的进步?

  只要有工作,哪还管是否8小时?

  早上七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去掉两小时的吃饭时间,在江苏苏南某市一家日资企业里,来自苏北盐城的小陈每天要在生产线工作12小时,另外周末加一天班。小陈的月工资为600多元。

  谈起自己的工作,小陈表示非常满意。他告诉记者,去年底,经熟人介绍,并花了300元的介绍费,他才找到了这样一份"稳定"的工作。工作虽然有些辛苦,但收入却比在农村种田多了不少。

  当记者问小陈知不知道八小时工作制时,小陈笑着摇了摇头:"只要有工作,哪还管是否8小时?"

  在苏南采访时,记者发现,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里,每天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的比比皆是,有的甚至达到14小时。对此,工人们并未表现出任何埋怨情绪。

  江苏省总工会保障工作部副部长张海涛说,按照《劳动法》规定,企业确实需要加班的,必须和工会协商,征得工会同意,而且加班必须建立在工人自愿的基础之上。另外,每天加班时间最多不能超过3小时。但在实践过程中,很少有企业按法律规定来办的。尤其是在实行计件工作制的厂家,按照江苏工资支付条例,实行计件制工厂的日工作量的标准必须保证同岗位90%以上的职工能在8小时之内完成,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企业都违规操作。

  南京市劳动监察支队一位工作人员分析,随着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目前用工市场呈现饱和状态。对于那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劳动者来说,有工作比什么都重要,至于工作时间的长短则并不讲究。

  张海涛说,目前,工会最关心一些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一线职工的权益,他们的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劳动报酬都比较差。企业在用工过程中要注意善待职工,和谐的劳动关系才会带来双赢的局面。

  用自由换金钱,失去的远远大于获取的

  29岁的朱华是南京一家保险公司的内勤培训部经理,月收入八千元,但加班生活让他疲惫不堪。他抱怨说,已连续4年没有正常休假了。26岁的周先生在苏州一家台资公司做程序设计,公司给每人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同事们带笔记本回去赶工是常事。每次加班,周先生都安慰自己说:"每加5次班,我家未来的那150平米的房子就又多了层砖。"

  和企业一线职工不一样的是,自由职业者、高级白领等,他们很清楚八小时工作制,但为了赚取更多金钱,他们以牺牲自由为代价。对此,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学教授杜文东提醒:"用自由换金钱,失去的远远大于获取的!"

  年轻时用健康和时间换钱,年老时用钱换健康和时间,这种心理渐渐被默认。杜文东说:"这实现起来很难,因为你的安排总是会被其他事情打断,比如生病。而且,如果你总是没有时间去经营家庭生活,那么很可能你的婚姻会崩溃,或者和孩子非常疏远。"

  "不管赚多少钱,他们没有时间真正地放松,没有时间和家人在一起。他们是当代文化的牺牲品。这是很悲哀的,生活失去平衡,内心世界也失去和谐。津贴的获得和失去的安闲收支不平衡。赚来的钱不能补偿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也买不回因为拼命赚钱而损害的健康。因为压力造成很多精神疾病,压力能对身体造成很大影响--高血压、过敏性肠胃综合征、睡眠失调,而且更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杜文东的说法在南京的朱浩夫妇身上得到了印证。为了能早点将房贷提前还完,朱浩夫妇拼命工作,聚少离多,两人的感情因此出现了危机。"赚钱本来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现在为了赚钱已经没有了生活。"朱浩深有感触地说。

  "过劳"为"模"价值观排斥八小时工作制

  陈勇是一个天生对金钱没有感觉的人,可是,眼看自己所在的事业单位里稍有本事的同事一个个都跳到外面的天地大有作为去了;又看见昔日同窗相继成为业内独当一面的能人,陈勇终于坐不住了,到一家企业应聘了做销售的工作。在这个岗位上没日没夜地做了三年后,陈勇的年薪已经拿到15万。朋友们艳羡的眼光和不绝于耳的赞叹之辞让他感到志满意得。

  杜文东介绍,目前在中国,忘我工作的人一般都会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支持,在这种"过劳"为"模"价值观支配下,一个人若想得到社会的肯定,就必须学会牺牲休息时间,拼命工作。若是你严格恪守着八小时工作制,可能会被周围的人认为"没有出息"。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刘保军说,当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而且这种压力呈增长趋势。竞争的压力,让职场上充满了不能停歇的"红舞鞋"。超时工作的状况的确四处存在,问题不是有法律条文就能解决的。看看同事加班工作的身影,你敢心安理得地按时回家吗?

  杜文东说,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家在宣传导向上往往肯定"劳模"式的英雄,无可否认,这样的人让人敬佩。但如此价值评判标准非常危险。上世纪80年代末,中科院每年都有40岁-50岁的科学家离世,这些高级知识分子都是由于过分劳累,伤了身体所致。

  事实上,只要均衡分配自己的精力,完全能够处理好休息和工作的关系。在西方发达国家,"你的知识越丰富,你的生活质量就越高!高级知识分子往往是最懂得生活,最会调节自己情绪的。"

  别让8小时工作制越走越远

  移动通信以及网络的迅速普及,使得不少人工作的形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时间、空间的限制被打破。E-mail、手机、移动PC、宽带和无线上网使工作变得无所不在,它们带来的超时空的工作压力,即使在家,你也无处可逃。美国职场压力管理专家乔恩·卡巴特·津恩称,工作借助这些工具剥夺了人们的休息时间以及同家人相聚的时间。在家里用笔记本处理工作的人多了;假日里用手机谈论工作的人多了;在飞机上处理公务的人比比皆是。

  当工业社会对人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办公的严格限定被现代的工作方式逐渐取代,作为一种立法的8小时工作制正在遭遇尴尬,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工作人不得不和工作拴在一起,动弹不得。

  对此,南京市劳动监察支队综合科科长戴登凯说,八小时工作制是根据人的正常体能、精力制定的,是非常科学、人性化的制度。它保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我们切不可因为工作方式的转变,而轻易否定了这一制度。

  杜文东说,高强度工作的人肯定会遭遇危机期和受创期。危机期时很可能会得比较严重的疾病,致使工作间断性停止,情绪和社会关系受损。而到了受创期,劳动者要么必须暂时终止工作,严重的则无法继续职业生涯,更有甚者会导致过劳死。这样的结果于己、于家人、于社会都不利。"没有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工作成绩。"

  杜文东表示,只有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发展时,社会才会协调发展。合理搭配工作和休闲的时间则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我们千万不要让8小时工作制越走越远。

  戴登凯提醒,信息技术的发达改变了人们对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但这并不等于八小时工作制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无论社会的经济发展到怎样的程度,休息和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