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才交流的平台十年一贯制的面孔、缺乏创意的安排、排排坐吃果果的招聘、挤成一团的应聘使得效率大幅度下降 已经流行了十年的人才交流市场已经越来越失去活力、越来越没有吸引力、越来越给人以菜市场和大卖场的感觉,人才交流的平台十年一贯制的面孔、缺乏创意的安排、排排坐吃果果的招聘、挤成一团的应聘使得效率大幅度下降,一般来说一年一度的春秋两次全市性的大型人才交流会的成功率能达到10%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意向率能达到30%也属高的了,而平时双休日的交流会效果就要打许多折扣了。这也是目前房地产企业尽管人才缺口较大,却普遍不愿去人才市场设摊招聘的原因。记者日前走访了一些频频登报、委托多家猎头公司的房地产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以及外商独资房产中介公司,听听他们的声音,是改进人才交流模式、创新人才交流平台、完善人才服务功能的原动力,也是对人才交流市场有益的建议和意见。 价廉物不美已成共识 各企业在谈到交流会的价格时莫不称道:“便宜、便宜、没有比交流会更便宜的价格了。”据记者了解,事实上许多交流会已是微利或无利,甚至是亏本。在目前的各种形式招聘中,参加人才交流会价格是最低的。举例来说,4月16日在南京路西藏路口的人民公园举办的综合人才交流招聘会的收费标准是600元,同日在漕宝路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办的春季系列人才交流会的收费标准是800元。这些费用包括:免费制作招聘彩色海报;提供场地、展台、展椅、两人的餐饮、招聘用文具用品;会后可免费享受人才网站半月至两月不等的招聘信息发布。以上的价格还可以讨价还价。像上海人才一条街每周四的招聘会价格就便宜得让你不敢相信,同样提供以上服务,但价格只有200元,扣除场地、人员等成本之后,哪来的利润? 如此低廉的价格,本应是吸引企业大量参展的原动力,却因为效果不佳而让企业不愿“多尝这便宜大餐”。瑞丰房地产公司行政部负责人王先生对记者说:“耗钱不多,但效果差,耽误时间”。金大元房地产公司的行政部经理蔡先生告诉记者:“公司要人一般比较急,老是招不到人是很影响工程的,这时考虑的不是省钱,而是尽快找到需要的人。公司一般选取刊登广告和委托猎头物色人才,价钱是贵,但效果不一样”。 三大软肋制约交流 第一软肋就是菜场式的市场,摊位与摊位比邻而设,没有宽松的谈话空间,没有交流的氛围。既然是人才交流,就应该有一个很安静很宽松的交流环境。但现在的情况是市场像菜场像大卖场,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嘈杂无序。记者曾经无数次泡在人才市场里采访,里面鞋臭、屁臭、汗臭五味俱全,闹闹哄哄,讲话必须要提高分贝,哪里能安安静静、心情愉悦地谈话?像今年春节过后的几场交流会简直是人满为患,各媒体均用“井喷”一词来形容它的拥挤,别说交流了,应聘者就是能挤进去和招聘人混个脸熟不花上吃奶的力气都办不到,遑论其他。 第二软肋就是全开放的市场,没有招、应聘交流的私秘性,让招聘双方在大庭广众之下,暴露无遗,这是让许多企业与个人不敢踏进人才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恒置业的周经理对记者说:“我不能人还没找到,先把自己家里人吓跑”。招聘单位挂牌招聘如履薄冰:怕本单位员工看到心生二念、“炒单位鱿鱼”;应聘者踏进人才市场更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胆大心细、遇事不慌,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要像逛商场一样闲庭信步,逛来逛去逛到了自家公司摊位前,致使生出诸多尴尬,基本上离被“炒鱿鱼”不远了。一位开发商告诉记者,一旦员工去人才市场晃悠,离“跳槽”就不远了。为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不影响工程进度,他在房地产人才交流专场均安排亲信“蹲点”,发现本公司员工马上向他汇报,以便早早安排候选人。而员工也不会轻易上钩,一般不进人才市场,不在单位接“猎头”电话,不在办公室看招聘类报纸,更不打听人才交流会的日期。 第三软肋就是大卖场似的市场。2003年初,市人事局推出新政:一律取消所有人才交流市场门票,其目的是降低应聘者求职成本,促进人才交流,繁荣人才市场。实行两年多来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吸引了大量人才进入上海。但事物都有两面性,降低门槛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因为没有门票的限制,人才市场就成了一个公共场所,即使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人才交流会,也会出现白领、灰领、蓝领同挤一堂的场面,更有甚者,有的人会拖儿带女来看看热闹,就像逛商场一样,大大冲淡了交流会应有的氛围。由于缺乏专一性、层次性,招聘单位积极性不高,专业人才也觉得走进市场委屈了身价。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会造成恶性循环,导致人才交流市场离交流越来越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