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领”一族浮出水面 人才“新锐”全面告急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04-12-15 浏览

  上海首届“灰领”职业大赛颁奖典礼12月7日在上海国际新闻中心举行,标志着由上海市有关部门精心组织的“灰领”职业推介活动圆满结束。有关专家指出,一系列的“灰领”推介活动,使“灰领”概念正式提出,标志着我国从“学历社会”向“资格社会”的转型已经开始。 
  那么,什么是“灰领”?又有哪些职业属于“灰领职业”?这些问题似乎还不被广大的群众所熟悉。同时,中国人才市场面临着严重缺乏“灰领”人才的现状,更加不被普通人所认识。人才概念,面临着一次重大的转变,急待人们的认识和接受。 
  “灰领”人才浮出水面 
  据专家介绍,“灰领”指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的心智技能的新兴技能人才。“灰领”兼有“白领”和“蓝领”的一些特征,又不完全是二者的叠加。在现在的人才市场上,“白领”和“蓝领”都比较好找,但是“灰领”却难寻觅,成为最为稀缺的人才品种。 
  目前,核心制造业中的各种技术工程师,例如汽车维修师、高级焊工等技术人员,IT业的软件开发工程师、电子工程师、网络管理等,还有如广告创意、会展策划、服装设计、装饰设计师、数字音乐制作、动漫画制作,甚至过去无法明确的飞行员、宇航员、外科医生、记者等,共有25个大类的岗位从业人员,被冠以“灰领”的称号。 
  这样详细而明确的分类,无疑是人才市场的一次大的革命。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还存在相当一部分人根本没有听说过“灰领”这个词,很多人在听到记者问及“灰领”时,反倒问记者这是不是一种次于“蓝领”的类别。而听说过的也不十分明确“灰领”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 
  某报社一位梁姓记者在接受采访时说:“原来一直以为自己是‘白领’,可是风里来雨里去地跑,倒像个‘蓝领’,却又比‘蓝领’费脑子,考虑选题、采访、写稿,手脚大脑要并用才行。现在才知道自己原来是‘灰领’。” 
  当记者解释了“灰领”的定义后,被采访者则普遍表示,“灰领”的确不同于“白领”和“蓝领”,而且现在市场上真正符合“灰领”标准的人才少之又少。 
  “既要有技术又要有思想”
  我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石油化工、煤炭、建材等传统工业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能力相对不足。然而就算是引进了先进的生产线,不少企业也是“有米”难寻“巧妇”。企业梦寐以求的“巧妇”就是高级技术人员,不管多么先进的设计和设备,没有手艺高超的技术人员去实施都是“一纸空想”。 
  有人在对机械加工企业调查时发现,用同样的配件,我国组装的手表却达不到瑞士产品的质量标准。而在汽车制造业也是同样,即便把一辆进口车拆开再组装起来,性能也大打折扣。 
  北京一家汽车维修厂的修理工栾师傅在分析自己这门技术时说:“现代汽车修理的难点和重点已不是机械部分,而是电路的维修。而一般的修理工都不懂电路修理的技术。我们这类的传统的、单一型维修人员已无法适应现代汽车维修的需要,只有行业机电一体化人才才能应对自如,这类人才就是所谓的‘灰领’人才。” 
  在广告业,广告创意被归为“灰领”范围。北京一家广告公司的副总经理许先生,从事广告20多年,在听到“灰领”这一概念后,感慨颇深。他说:“广告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而创意更加复杂,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化基础,更需要活跃思想、美学知识、美术技术等等一系列的东西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做出好的创意。‘灰领’的定义,精确地概括了这个职业的特性。”他同时还表示,广告界的“灰领”人实在太少,有思想的没技术,有技术的又没思想,所以广告做起来才这么难。 
  飞行员、外科医生、记者……这些原来不知该归到哪个“领”的职业,现在终于有了正确的位置——“灰领”。因为他们同样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 
  记者采访的“灰领”们,有本科、硕士学历的,也有中专、职高学历的,他们统一的一个说法是:“经验、阅历比学历更重要。”
  “灰领”短缺影响经济发展 
  12月6日,在上海召开的“首届职业培训国际论坛”上,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杨河清教授说:“我国已经出现‘灰领’人才危机,供求严重失衡。必须加快我国‘灰领’人才的培养,否则将影响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求大学生、硕士生易,寻高级技师难。”杨河清说,今年我国毕业大学生270万人、硕士生27万人,而高级技师的总体存量却只有28.7万人。比如深圳一家企业开出6000元的月薪仍未能如愿找到高级钳工,浙江一家企业用年薪70万元从日本请来了一名高级技工。 
  据悉,目前全国城镇企业共有职工1.4亿人,其中技术工人7000万人,高级技师只占0.41%,技师也只占3.1%。另据一项对全国3000多家企业进行的调查,58.5%的企业管理人员短缺,但与此相对应的是,近80%的企业缺乏技术人员,尤其是高级技术人员。
  高级技术人员,也就是“灰领”人才,在制造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灰领”是社会生产分工中的重要阶层,在生产过程中起着纽带和环节的作用,他们都是技术骨干,并且是生产现场的“灵魂”。市场不仅需要院士、教授、专家,更需要能够把科学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灰领”人才。 
  据悉,目前我国建筑行业高级技师仅占0.3%,影响了建筑行业的科技转化。有96%的企业缺少机电方面的人才。88%的矿产企业缺少采矿方面的人才。其他各个行业中都存在着“灰领”人才短缺的现象。综合起来,“灰领”人才的短缺危机有可能影响到我国成为“世界下一个制造业中心”,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转变人才观念是当务之急
  杨河清教授说:“‘灰领’人才短缺的最大原因是观念问题。”他指出,中国人历来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惟仕惟学,重仕轻工,重学历轻技能,好像只有脑力工作者才是人才。据调查,全国只有4%的家长愿意让孩子去职高、技校学习。同时,现行教育体制注重书本理论,忽视实践操作,不符合“灰领”人才的培养要求。据了解,1996年全国技校有4467所,而2002年下降到了3792所,全国技校毕业生的数量,2000年比1999年减少了16257人。 
  “但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是,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新型职业和工种不断出现,劳动力结构将出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啤酒桶现象’,即领导层和操作层变小,而技术技能层变大。” 杨河清教授指出,有“灰领”之称的技术技能层必将成为生产的核心力量、财富均衡的主要依托和社会的中坚。这就要求一大批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融技术性、知识性于一身的混合型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教授则表示,应从社会、学校、企业三个方面营造“灰领”的发展环境:“从社会环境上说,要有接纳‘灰领’的大环境,首先要提高人才流动的自由度;其次,要提高中介市场的专业水平;第三,人事档案和户籍档案管理要适应‘灰领’的流动;第四,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最后,在劳动仲裁方面,应该平等对待‘灰领’人才。” 
  他说,学校应该是培养“灰领”人才的主要机构,包括中等技术学校、职业高中、高等职业学院,以及高等院校。 
  他指出,从企业角度说,企业应该为“灰领”营造高度和谐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视对“灰领”人才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激励。可以适度轮换岗位,并加强培训,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