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产业人才告急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04-12-15 浏览
  
    诱人的大蛋糕 
    近些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1998年8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这一计划。199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发区实行“以自主研究开发创新为主,以引进吸收创新为辅”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加强与境外机构合作的同时,重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园区内诞生了一批以联想、方正、海尔、长虹、华为、远大等为代表的著名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和特色的支柱产业。 
    据专家预测,到2005年,国家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将达到3万5千亿元,产值50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以上,百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家。 
    高新产业的诱人前景,使地方政府无不为之心动。近年来,各地纷纷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将高新产业列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许多地方甚至大张旗鼓地喊出了打造“××硅谷”的口号,意欲分享高新产业的大蛋糕。一时间,“硅谷”似有遍地开花之势。
 
    人才短缺的尴尬 
    在不久前杭州举办的一场高级人才招聘会上,一家IT企业试图招聘一批软件人才,但收到的百余份求职简历中,基本合乎要求的只有两份,人事经理为此心急如焚。近年,杭州提出建设“天堂硅谷”的构想,但在高级人才的培养上却相对滞后,尤其像市场营销总监、高科技研发专家等顶尖人才更为紧缺,出现了“30万年薪请不到一位高级软件人才”的尴尬局面。 
    杭州如此,其他地区情况也依然。目前,高新技术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困扰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难题。吉林省人事厅调研发现,在全省一些地方,信息、计算机、高新技术、新材料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到2010年,全省需要各类人才200多万人,其中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缺口约100万人。 
    北京高校云集,是人才荟萃之地,目前人才总量已达到189.9万人。虽然人才总量丰裕,但高端人才依然缺乏。截至2003年年底,北京地区共有投入运营的高新技术企业1.27万家,许多企业都面临着高层次人才短缺的问题,尤其是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人员和金融、法律方面的国际化人才等十分缺乏。 
    软件产业是上海市重点扶植的高科技产业之一。由于软件企业的急剧扩张和各行各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上海需要大量的软件人才。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透露,目前上海软件产业从业人员只有4.1万人。根据产业分析,到2005年至少需要10万名软件人才,方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而眼下,上海各类高校每年培养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仅5000人左右,即使加上外省市来沪就业的软件人才,也远不能弥补这一缺口。 
    从全国的情况看,随着我国软件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显突出。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软件人才每年的需求量在40万左右,而学历教育只能提供5-6万人才,软件人才的缺口每年约为35万人。 
    由于人才匮乏,一些地区的高新产业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打造“××硅谷”的梦想,由于核心竞争力严重不足,陷入了步履维艰的尴尬境地。 

    人才要先行 
    高新产业的人才矛盾,从总体上说,是因为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需求的严重脱节,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市场需求为目标来设置专业、培养人才,使人才供给与需求逐步一致。 
    但具体到某一地区、某一企业,人才矛盾则有更为复杂的原因。一些地方人才环境欠佳,人才开发力度不够大,引才措施不够得当有效,致使引进高层次人才困难重重,在人才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在一些企业内部,由于用人机制不够灵活,分配机制陈旧,缺少激励机制,也加剧了高新企业人才难引、难留的矛盾。 
    所幸的是,高新企业的人才问题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今年1月,深圳市委、市政府联合召开的高新技术产业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提出要高度重视人才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根据这一决定,深圳市将大力扶持高新产业,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研究开发机构所需专业人才,市(区)人事部门将优先调入,并给予多种优惠待遇。 
    一些高新企业为了缓解人才矛盾,也绞尽脑汁,探索新办法、新途径。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高新企业的人才矛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