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
一方面是全国上百万大学毕业生捧着简历四处求职,另一方面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200多万个就业岗位“等米下锅”。据劳动部门有关人士介绍,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劳动力市场景气有所上升,岗位需求和求职人数分别增长了68.5万和53.5万。然而耐人寻味的是“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情况仍然很严重。
盲目跟风
记者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话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需要转变,就业期望值不能太高”。然而,许多大学毕业生反映最多的却是:“仅仅让我们转变观念有失公正。”
“硕士怎么了,现在硕士生也遍地都是。”一名应聘的硕士说。这位文学硕士只能屈就做一家公司的行政秘书。记者在南京人才市场看到:明明是一家简单的汽车修理厂,却硬要招本科以上的管理人员;明明是一家商业连锁超市,却硬要求四级以上英语水平;明明是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偏要要求具有计算机二级水平。问及缘由,招聘人员说,一是报名人数太多,条件低了不好筛选;二是招聘条件越高,证明企业层次越高。
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目光始终盯着发达地区或者知名企业,很少考虑中西部。记者在一所高校进行了调查,相当多的同学还放不下“天之骄子”的架子。
供需不匹配
最近,在很多“高考指南”里看到了“今年高考9大热门专业”。其中有生物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环境工程新闻学、法学、公共事业管理、物流等。而按照人事部的有关统计预测,我国今后几年内急需人才主要有以下8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律师人才。两者对比不难发现,需求人才与冷热门专业很不对称,也就是说,人为制造的专业划分与社会的供求是脱节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一些所谓热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危机。
据江苏省教育厅最近公布的2002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显示,一向被认为是冷门专业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天文学类的毕业生就业率竟高达100%,被认为比较冷门的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率也达到了100%。如此可见,社会的人才需求和就业率在本质上与人为设定的“冷热专业”并无多大关系。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今年一季度全国89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调查研究表明,职位供求严重不匹配,如:天津保险业务员为8∶1,采购人员为9∶1,而天津机动车驾驶员却为1∶31,维修电工为1∶56,化妆师为1∶7;重庆裁剪缝纫人员为7∶1,机械电气工程设备安装工为8∶1,但是重庆机动车驾驶员为1∶6;沈阳数控操作工为6∶1,模具钳工为7∶1,然而沈阳行政业务人员为1∶8。这使近17%的就业机会在无形中流失,全国累计岗位达152.6万个。
不缺人与岗,而缺引导
有关专家认为:由于全社会的现实就业容量是受一定时期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及劳动力供给等因素的制约,因而短期内很难通过主观努力显著提高。而劳动力职业供求匹配水平完全可以通过加强教育与培训、改善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等措施加以改进的。其实人才市场既不缺人才,更不缺岗位,缺的是引导。为了既不做“无米之炊”,也不让“巧妇闲着”,专家认为:化解当前就业难的关键应着眼于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职业供求匹配率。一是改革和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造就千千万万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技术和技能人才;二是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的建设,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促进求职者跨区域流动;三是要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劳动者牢固树立市场就业和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观念,掌握基本的求职技能和适应劳动力市场形势适时转换职业的能力。
中青在线
下一条:
开封聘请11名“洋专家”为农业科技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