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战略选择:走人才强国之路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04-12-15 浏览

 
                中华民族的战略选择:走人才强国之路
                 中组部副部长、人事部部长 张柏林


    去年年底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专门就人才工作召开的会议。会后,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会上,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央关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总体要求和组织领导等问题,标志着我国人才工作进入了一个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深入理解实施人才强国战
略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这是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的科学判断。
  人才强国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和我国人才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迎接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挑战,继科教兴国、依法治国之后又一个事关国家大局的重要战略选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根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深入理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应着重把握好六个方面:第一,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这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最基本的要求。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全过程,作为衡量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第二,要注意把握“两个坚持”,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两个重要原则。第三,要重视开发“两种资源”,即充分开发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第四,要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这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大力培养各类人才,加快人才结构调整,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第五,要以“三支队伍”为主体。这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必须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第六,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这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目的。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人才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把各类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要坚持六个根本要求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完成这个任务,要坚持六个根本要求。
  (一)坚持把发展贯彻人才工作始终。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离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经济社会越发展,给各类人才提供的机会就越多,活动的空间就越宽广,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就越大。经济不发达,人的全面发展必然受到制约,人的潜力和能力得不到发挥。离开发展,人才工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把发展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始终。人才工作必须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坚持第一资源与第一要务的有机统一,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与科学的人才观的有机统一,真正做到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要围绕发展来确立,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要根据发展来制定,人才工作的成果成效要用发展来检验。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人才观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科学的发展观是正确的政绩观的基础,而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都需要科学的人才观来支撑。领导干部的政绩要体现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而最终“三观”要统一于以人为本,统一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按照科学的人才观,人才必须具有三个要素:一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二是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三是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中做出积极贡献。新的人才定义,反映了人才的广义性、多样性、层次性和相对性。强调只要为三个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这就打破了过去在人才界定中存在的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的现象,坚持了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市场和群众认可为标准,以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大小去衡量,体现了“四个尊重”的方针。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关键是要树立三个观念:一是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二是要牢固树立鼓励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三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总之,科学人才观,是一个适应体现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人才观;是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辨证的实践的人才观;是一个鼓励人人都做贡献、人人都能成才的开放的人才观。
  (三)坚持以能力建设为主题。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一是提高三种能力。即在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二是构建两大体系。即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这两大教育体系,要按照大教育、大培训的要求,在全社会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社会。三是把握一个重点。即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是人才资源的核心部分,对整个人才队伍的建设具有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要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批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政治家;以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企业家;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
  (四)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关键在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我们要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一套包括人才评价、使用、流动、激励等内容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在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上,要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要坚持群众路线,注重实践检验,构建由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四要素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要实行“三个认可”的评价办法,即党政人才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在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上,要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要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以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化、职业化为重点,改革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方式;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创新人才配置机制上,要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的供求、价格和竞争三大机制,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推进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体制改革,实行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实现各类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的联网贯通;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实现人才和用人单位两个市场主体真正到位,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上,要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根本目的,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要针对各类人才的特点,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
  (五)坚持推进人才工作的协调发展。人才工作的协调发展:一是结构协调。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的要求,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抓紧培养高层次紧缺人才。二是地区协调。东部人才开发要与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人才开发相协调。三是产业、行业协调。合理配置三大产业和各个行业的人才,把人才优势真正体现到产业和行业优势中去。四是所有制协调。公有制经济人才开发与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开发协调。五是城乡协调。城市人才开发与农村人才开发协调。六是国际国内协调。国内人才开发与国际人才开发协调,真正用好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在推动人才工作协调发展中,当前要特别注意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进一步做好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人才工作。加大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人才开发工作的力度,要坚持五个结合:政策支持与发挥市场作用相结合;宏观指导与专项支持相结合;用好现有人才与引进外部人才相结合;自主开发为主与各方大力支援相结合;适当提高待遇与提倡奉献精神相结合。同时,还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稳定。稳定现有人才,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激发现有人才队伍的活力。二是吸引。要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通过重大工程和项目聚集人才。三是培养。要开展大规模的培训和继续教育,集中力量建设若干重点培训基地,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促进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和振兴。第二,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工作。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已经成为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纳入工作范围,放到重要地位,做到政治上一视同仁,政策上统筹考虑安排,服务上统一安排。第三,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第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创业,建设多样性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大力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开发服务体系。
  (六)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党管人才原则体现了党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利于把握人才工作的正确方向,有利于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人才工作合力,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证。党管人才的工作内容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党管人才不是要管死人才,而是要用好管活人才;不是去限制人才,而是要解放人才。党管人才的工作要求是:搞好统筹规划,坚持分类指导,注重整合力量,积极提供服务,实行依法管理。党管人才的工作格局是: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人才工作的新机制。党管人才不是党组织简单地把人才管起来、统起来,也不是党委取代职能部门的作用、包揽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而是要整合力量,形成人才工作的合力。党管人才的目的是要更好地统筹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统筹人才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更好地统筹人才工作的各个方面,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护人才,把全社会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党管人才”与“党管干部”的关系。我们通常讲的党管干部,主要是指党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干部的管理。党管人才原则是党管干部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化和发展。“党管人才”与“党管干部”相比,管理对象更宽,管理内涵更深,管理方法更活。而二者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那就是要保证党对干部人事工作的领导和对重要干部、重要人才的管理。二是党管人才与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关系。既要加强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把握人才工作的大局和方向,又要善于通过市场调节把人才配置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三是党管人才与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关系。人才成长和人才开发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遵循各类人才成长和开发的基本规律,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预见性。四是党管人才与依法管理的关系。要把人才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依法管理人才,依法任用人才,实现人才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坚持队伍建设与制度改革相结合
  要把人才强国战略落到实处,必须把队伍建设和制度改革结合起来,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以深化改革推动队伍建设,在队伍建设中不断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全面促进“三支队伍”建设。
  (一)关于党政人才队伍
  党政干部是我国人才队伍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推动党政干部队伍建设,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主要是从机制和制度入手,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努力形成择优进入、能者在职、有效激励、严格监督、正常退出的用人机制和用人制度。
  1.把好“进口”。这是进入党政机关的第一个关口,必须把住、把好。当前要坚持两项制度。第一,坚持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前不久,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引进竞争机制、充分发扬民主、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等改革措施进行了研究,审议通过了一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政策规定。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就是其中的一个。这项制度是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方式之一,主要是面向社会,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考试与考察相结合来选拔领导人才。这项制度有利于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第二,坚持考试录用制度。考试录用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突破口,是推行公务员制度的一面旗帜。各地各部门在考录实践中,坚持公开考录政策,公开录用计划,公开资格条件,公开考试成绩,公开录用结果,人们形象地把“五公开”称为“玻璃房子里的竞争”。这项制度还要加大推行的力度,并不断加以完善。一是重点抓好基层特别是县乡以及垂直系统“凡进必考”的落实,彻底刹住不经考试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不正之风。有条件的地方要实行省、市、县、乡四级统一考试制度。同时,积极探索党政机关考录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的新途径。二是创新完善考试录用制度。考试录用工作,要向社会承诺,定时定期。总结中央国家机关实行分类考试的经验,研究建立分类分等考试体系,突出针对性和有效性。抓紧制定公务员体检标准等法规,完善考试录用法规体系。第三,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制约机制。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反考试录用制度的行为。对违规进入的人员要坚决予以清退。建立完善新录用人员与工资统发相挂钩的方法,从机制上杜绝违规进人现象。
  2.管好“楼梯口”。这个关口主要是选什么人“上”的问题。在这个方面,已出台了一些条例和办法。当前,关键是继续抓好落实。第一,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要严格按《任用条例》办事,坚持按制度选人,并以《任用条例》为指导,积极研究解决干部人事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探索。第二,继续推进和规范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最近,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央对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进行了规范,对这项工作的主要程序和关键环节都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同时,针对“高分低能”的问题,强调要改进考试方法,突出考察的作用,注重工作实绩和群众的公认。当然,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还要注意调动老、中、青三部分人的积极性,使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感到,只要好好干,都会有作为、有前途。第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改进完善干部考察的方式方法。第四,按照中央的要求,落实部分人事任免的表决办法。
  3.畅通“出口”。干部一进了党政机关,就捧上了“铁饭碗”。这个问题不解决,干部队伍就会是一潭死水。中央人才决定明确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干部正常退出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增强干部队伍活力”。目前正在做的几件事:第一,建立和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制和试用期制。第二,按照职位的要求,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以考核结果为依据,加大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的力度。第三,继续抓好《国家公务员辞职辞退暂行规定》的贯彻落实。据统计,1998年到2002年底,全国共辞退公务员约1.3万人,同时约有2.2万名公务员辞职。下一步要做好辞职辞退制度与考核制度、申诉控告制度的接轨,特别是要推进与社会保障制度接轨。第四,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党政领导干部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的规定,落实干部辞职“下海”从事经营活动的限制等规定。
  4.抓紧建立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制度。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完善干部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干部激励和保障机制”。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和规范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要尽快建立起综合体现工作职责、能力、业绩、年功等因素,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
  (二)关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是一支规模较大、门类齐全、整体素质和实力都不断增强的队伍。当前,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突出抓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总的考虑:一是完善专家培养选拔体系。以“百千万人才工程”为龙头,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人才的培养计划,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政府特殊津贴制度、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制度,逐步形成政府特贴专家、突出贡献专家、院士梯次递进的选拔结构,逐步形成完善的高层次人才选拔体系;发展完善博士后制度,适度扩大规模,着力提高质量,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后备人才。二是创新政策措施。研究探索人才、资金、项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建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研修制度,试行学术休假制度,研究建立重要关键岗位人才公开招聘制度,探索首席科学家和科研助手制度,健全专家决策咨询制度等。要重视发挥老专家、老教授的作用,并加以制度化。三是加大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力度。要制定和实施留学人才回归计划,健全完善吸引、使用留学人员的政策措施,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加强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项目开发引进,形成符合留学人员特点的引才机制。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完善留学人才评价认定制度,开辟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服务绿色通道,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留学人才信息系统。
  2.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近年来,在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积极进展。鉴于事业单位分布广、差别大、情况复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牵涉人员较多,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人事制度改革的难点。我们将按照统筹规划、积极稳妥的方针,根据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完善政策、综合配套的工作思路,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
  3.探索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一是要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探索考试、评审、考核、直接聘任等多种评价手段。二是不断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强化岗位聘任,引入竞争机制,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进一步破除技术职务终身制,逐步实现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三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一些领域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制度建设,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
  (三)关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复合型管理人才,是我国最稀缺的“资源”之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是要造就一批懂得市场经济,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经得起市场风浪考验,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优秀企业家。
  搞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1.改革选人用人机制。坚持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的选拔任用方式,对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依法实行派出制或选举制;对经理人推行聘任制。要拓宽选人渠道,采取公开招聘等方式,吸引国际国内一流人才到企业任职。2.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尽快建立健全企业领导人员的评价体系,围绕任期目标责任制,突出对经营业绩和综合素质的考核。3.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薪酬结构,将经营者薪酬与责任、风险和业绩直接挂钩,激励企业优秀人才成长。4.加强能力建设。尊重企业家成长规律,培育企业家的职业精神,提高企业家的战略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市场应变能力、经营管理能力。

摘自:中国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