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之人才篇——2003才市十大热点
热点1:200万大学毕业生考验就业市场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门话题。据教育部门公布的消息,今年是中国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猛增至201万人,2004年预计达到280万人,比2003年增长68万;到2005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很有可能突破340万。
在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增长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且数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002年7月份,全国待业毕业生为50万人,2003年7月份达到70万人。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就业工作难度加大,而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相关的各方还存在组织经验、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困难已对个人、家庭和政府构成压力。
记者点评:
中国从1999年开始进行的高等院校扩招,如今显现出令人喜忧参半的结果——当年的“幸运儿”如今汇聚成一股巨大的浪潮,考验着中国的就业市场。在招聘高峰期,规模超过万人的大型招聘会在全国各大城市纷纷举行,探讨就业问题的相关专题也成为各大媒体、网站最受关注的内容。
过去十几年间,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而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国青年,一直能够较为顺利地谋得职位、步入社会。但近年来,城市工作岗位增长的逐步放缓使这种情况有所变化,而扩招更使人才就业问题变得突出。虽然有人质疑扩招速度超前,但从更深的层次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还是属于结构性问题,表面的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教育专家鲁欣曾说:“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仍然人才稀缺,即使不扩招,那些年轻人仍然要在就业中寻找坐标。”这其实是对于就业目标仍集中在经济发达城市或国有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和国家机关的大学毕业生的最好劝告。
热点2:非典使全国人才市场大洗牌
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非典对就业的影响程度大于对经济的影响,非典可能导致就业岗位减少127万。从人群看,影响较大的是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大学生。
虽然受非典直接影响较大的旅游业、社会服务业、商贸业、餐饮业、客货运输业等几个行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比重较大。如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产值占GDP的2.8%,提供着4700万个就业岗位,占全国就业存量的6.5%。
同时,为防止非典传染,许多地方的现场招聘会都停办了,对于本来求职困难重重的2003届毕业生来说无疑更是雪上加霜。
记者点评:
一场非典,改变了职场许多人的命运,也使全国人才市场出现重新“洗牌”的机会。招聘会的暂停举办、用人单位大量削减招聘需求,使得求职的人们失去大量就业机会。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非典对现场招聘会是一个打击,但对于提升人才市场层次、推进网上招聘却是一个契机。国内目前颇为火爆的传统集市型招聘会其实仅仅是人才交流方式“初级阶段”的表现。在国外,包括纽约、巴黎这样的大都市都没有这种模式,普遍通过网络或平面媒体刊登招聘广告沟通供需。我国人才市场经过20年的发展,现在是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时候了。非典提供了一个契机,不少人才网站均不失时机地推动网上人才市场的发展。
热点3:我人才中介市场向“洋猎头”开放
10月,国家人事部、商务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出台了《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明确表示:所有从事人才中介服务满三年、投资不少于最低注册资金30万美元的25%的外资人才中介机构,可以同中方符合条件的人才中介机构依法成立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开展人才招聘等六类人才中介业务。这意味着我国人才中介市场正式向“洋猎头”公司开放。
据专家预测,通过合资取得政府许可的资格后,原本业务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的外资人才中介机构,将向规模很大的中端市场进军,中端人才将成为国内人才中介机构相互争夺的主要焦点。
记者点评:
中国加入WTO后,人才市场面临着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可以说,《规定》的出台,适应了我国入世的新形势,也适应了人才市场对外开放的需要。
规模较小、资源分散、各自为政、缺乏活力是目前国内人才中介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预计,随着《规定》的出台,对中国人才市场觊觎已久的外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必将大举进入,中国人才市场面临重新“洗牌”的局面。
由“悄悄进村”到光明正大打入国内市场,“洋猎头”对本土猎头公司带来了压力。但竞争可以促进双赢。外资人事服务公司首先会带来值得国内同行借鉴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另外,外资机构进来后,会带来竞争意识,从而使市场逐渐规范起来。而日臻完善的人才中介服务市场成型后,其服务客户,尤其是大批的个人求职者将是最大受益者。
热点4:香港实施“输入内地人才计划”
从7月15日开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实施新的《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开始突破专业限制广纳内地贤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入境事务处表示,新计划旨在吸引内地的优秀人才和专业人才来港工作,以满足香港对人才的需要,支持香港在经济及其他领域上的发展,提高香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新计划不限行业,也不设限额,但规定内地人才必须拥有香港缺乏或无法即时提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为本地企业的日常运作及有关行业作出贡献,以促进香港的经济发展。除了商界和金融界的专才外,计划也适用于输入艺术、文化、体育以至饮食界的人才,以巩固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的地位。输入人才的数目由本地人力市场的需要自行调节。
据悉,该政策推出后,香港入境处在过去2个半月收到700多宗申请,已批准400多个。
记者点评:
在国际气候下,优秀人才互相交流乃大势所趋。随着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香港企业会需要更多的内地人才,以协助开拓国内庞大的市场。
同时,香港也有不少专业人才到内地发展所长。借此交流机会,两地的专业人才都可各取所长、互补不足,对双方都有莫大裨益。
热点5:让100万大龄下岗人员再就业
6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今年要实现100万“4050”人员再就业。为此,以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为目标的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全面实施。这些扶持政策包括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小额贷款、就业服务、工商登记、场地安排等。
记者点评:
“4050”人员指的是男性50岁、女性40岁以上的大龄下岗失业人员。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66个城市的抽样调查,他们占下岗失业人员的28.7%。据此推算,全国“4050”人员在300万人以上。
“4050”人员是下岗失业人员中就业最困难的群体。与其他年龄段的下岗失业人员相比,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低,再就业能力弱,家庭负担重。形象地讲,他们的特点是“上有老,下有小,退休尚早,再就业已老”。此次国家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开发公益性岗位,将大大促进这部分人再就业。
热点6:“海归”贬值引发留学思考
10月,在北京的一场海外留学人员专场招聘会上,北京某科技种植公司打出了某职位1000元的月薪价码。而在招聘会现场的不少“海归”,也不约而同地将薪金期待值仅仅指向3000元人民币以上,这与以前动则几十万元的年薪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调查显示,在过去的20年里,有近60万国人留学海外。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15万人学成归国,而且,近两年归国人员还在以每年50%的速度递增。
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归国潮面前,许多曾经抱有“镀金”想法的留学人员发现,“海归”的名片并不能使他们成为招聘市场中的抢手人才,不少人不得不为寻找满意的工作而四处奔波。
记者点评:
早些年,留学是少数“精英”学生的专利。如今,随着国外教育机构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一些国外高校的门槛一降再降,出国留学越来越容易,一些学习成绩中下游的学生也因此有了拿钱混张“洋文凭”的机会。几年前令人仰慕的“海归”,如今逐渐失去了头上的光环。相反,随着国内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才市场的成熟,国内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更趋理性和实际,“洋文凭”与高薪、高职之间再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海归”的贬值不再是很稀奇的事了。
可以说,海外留学的经历,并不是一条获得职场成功的绿色通道。和老“海归”们相比,小“海归”可能会慨叹自己命运不济,但老“海归”的优点是素质高,在专业领域有自己的一套,有一定的社会阅历,能吃苦,这些都不是在学校读几年书就会有的。“海归”们付出的努力和国内毕业生其实是一样的。
热点7:“洋打工”引发就业“冲击波”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把目光投向北京、上海和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据有关部门统计,各色皮肤的“洋打工”人数正在迅速增加,全国目前已超过6万人,其中85%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士。
这些外籍人员大多为中方机构所聘,主要从事行政、销售、生产、财务、厨师、教师等工作。“洋打工”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来自日本、美国等国的“洋打工”所占比例较大。去年1至9月份,外国人共纳税10多亿元,占北京个人所得税总数的1/5。
随着我国加入WTO,日益壮大的“洋打工”已引发就业“冲击波”。如何有效地调控外国就业者的进入,同时迅速提高国内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人才市场的当务之急。
记者点评:
面对日益壮大的“洋打工”,其实大可不必惊呼“狼来了”。入世后,国际间的人才竞争不可避免,这种跨境流动对国内人才市场造成的暂时冲击,既不可避免也无可非议。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洋打工”的出现其实也是中国经济实力逐渐腾飞、经济地位不断提高的另一种体现。
我国劳动力资源虽丰富,但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整体素质并不高,中国“蓝领”的素质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据统计,在7000万技术工人中,高级工仅占5%,与发达国家近40%的水平相距甚远。专家认为,“洋打工”在中国的就业主要表现为地区性的“拾遗”与劳动力结构的“补短”上,这是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规律使然,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我国产品与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应该将开放的大门敞得更大些,心胸更宽广些。
据统计,目前在我国的“洋打工”已超过6万人,其中85%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士。
热点8:广东就业阴盛阳衰
男性就业压力比女性大,劳动力市场供求明显出现“阴盛阳衰”的状况。
根据今年第二季度广东省劳动和社保厅的统计,第二季度劳动力市场男性求职人数比女性高出11.52%,而市场对男性的需求量却比女性需求量低7.54%。男性求职与需求比例达到2.3∶1,而女性仅为1.1∶1,超过男性一倍,男性就业压力明显比女性大。与此同时,市场对45岁以上的人员需求较少,45岁以上求职者与需求量比例为3.5∶1,大龄男性的就业压力更为明显。
记者点评:
如果说21世纪是“她世纪”的话,那么21世纪的职场更是女性的天下。女性作为一支新生力量日益崛起,不仅撑起了半边天,而且有超越男性的趋势。
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女性就业和创业活动提供了新的基础和空间,工业化和高科技使男人的体力优势渐渐减弱,智慧与才华成为职业生涯的决定因素,新技术产业、服务业、文化产业等形成的软经济环境更契合女性的特质,更多的女性日益显现出自身的创造价值和优势。对比上个世纪中国社会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现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高兴的进步。
热点9:5种情况自动离职可获补偿
今年1月,劳动部门指出,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规定,5种情况下迫使职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单位应当支付职工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并可支付赔偿金:
1、以暴力、威胁或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
2、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提供劳动条件;
3、克扣或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
4、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
5、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
劳动部门有关人士指出,遇到上述5种情况,职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单位又拒付劳动报酬和补偿金,职工可在规定的时间内申请劳动仲裁,直至向法院起诉,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记者点评:
这消息对于长期处于弱势的劳动者而言实在是大好消息。虽然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在订立劳动合同之前,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二者可以自由协商劳动合同的内容。但在现实中,很多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往往将合同的主要内容制定成格式化、定型化的条款,而作为合同另一方当事人的劳动者很少有或根本没有修改权,不能真正通过自己的组织与企业抗衡,往往成为劳动纠纷的受害者。
热点10:“灰领”将成职场新宠
随着企业生产技术含量的提升,一种介于“白领”和“蓝领”之间、被称为“灰领”的复合型人才受到关注。据悉,上海市首支通过职业资格考试的“灰领”队伍有望在汽车修理行当中产生,家电维修等将紧随其后。为此度身订做的汽车运用职业资格考试,将为一大批汽修“灰领”的诞生创造条件。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无形中带动了汽车修理行业的兴旺,也使汽车修理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因此,在汽修领域中,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两栖”人才特别受欢迎。据悉,这批“灰领”在工作中不仅能充当“白领”的动脑工作,必要时还能为技术工人进行实际指导,乃至直接操作。
记者点评:
在传统职场内,从事管理的“白领”和从事修理的“蓝领”按照各自的分工,从事相应的工作,一般管理人员以动脑为主,技术工人以动手为主。“灰领”这一新名词的出现,将打破职场的界线。专业人士由此预言,不少行业将看好这一符合职场变化的新生事物,届时,部分“灰领”人士的收入超过“白领”将成事实。
下一条:
省人事厅求贤若渴不惜重金